南傳符籙派:茅山宗大略簡介
在中國符籙派;可歸類為傳統的正一道與南傳的符籙派。前者即常見的正一火居道士,他們擅於齋醮法事,各幫中又分化出許多不同的派別。他們家族代代相傳,鮮少外傳;後者為純符籙派,純粹以符籙行事,不進行齋醮法事。 南傳符籙派的歷史並不久遠。
大約明末清初開始出現於中國南方閩粵客家人聚集之處。傳習者多作火居道士的裝束,頭盤發髻,多有妻室。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期間,這些客家道士雲游東南亞時,向華人民間傳教,且是無私的傳授予各籍貫華人。與上述家族相傳的正一道士比較,則顯得致力於道教的弘揚。
將南傳符籙派傳至本邦的,以福建閩南和廣東客家幫道士為主,少數為北方道士,且教派繁多,諸如流民教、崑崙教、紀藝門世英派、六壬教、金英教、茅山教、三清教、白蓮教、西天茅山教、河天道德教等。
民間對其通稱為“茅山”,對於學習符籙派通稱為“學茅山”,符籙師父亦被稱為“茅山師父”。其實,那是出於於人們的不了解,而且是錯的,因為符籙派並非單單茅山一教而已。上述的符籙教派可歸類為“民間道教”。這裡,為了突出其獨有的南方符籙色彩,姑且稱為“南傳符籙派”。
南傳符籙派的特色 與道教其他宗派一樣,南傳符籙派的目的為成仙得道,以符籙為主要修練方術。符籙也是道士用來召神劾鬼、驅邪鎮魔的一種方術。 南傳符籙派的特色乃其符籙不同於北傳正一道、全真道之符籙。其符籙的文字淺白易懂,最關鍵的是符的下端有個“符膽”,那是許多文字重疊寫於“符架”上,形成一團墨或朱砂。而且,要成為一位入教弟子,須經過一套特殊的“過教”儀式。然後經常要練習畫符吞服,增強法力。此外,亦習誦念經咒、靜坐等方術。 通常學習符籙者,必須為教門弟子,在十分清醒的狀況下書畫符籙。
至於乩童(跳神)、神打、扶乩、神功手所畫的符籙,絕非符籙派的符籙,那是在神明附身(或附在手上),或神志不清,或清醒的狀況下畫出字跡潦草難懂的符籙,至多可稱為“神符”。
畫符的步驟是:焚香請神、念勅水咒、念勅紙咒、念勅墨咒、念勅筆咒,然後持筆書符,一邊持咒,後下符膽,書畢,念勅印咒,蓋下符印,再催念勅符咒,最後擲“筮”求准,若准(聖筮)則此符有靈可使用。在整套修練的過程中,除了畫符、念咒,還得存思(觀想)、打手訣(手印)、頓腳(於念咒畢都得頓腳,左右腳各有分別)、勅法水、焚化符籙或整張吞服,顯出其不同的色彩。 福建閩南則傳於台灣紀藝門茅山道術~由創館宗師紀金選自幼在台灣學習舅父世英祖師(1896年之少林武僧)武藝.茅山道術與醫術,並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揉合義英堂與勤習堂二門技藝而成立的。宗師生於民國前十年(1901年)並於十六歲時(1917年)入後龍義英堂門下從白鶴師學習俊鶴拳術,於藝成後(1920年)復拜員林勤習堂習得太祖拳、大聖猴拳、十八羅漢拳、獨腳鶴與十八兵器。民國十二年結合二門武技之特長,創館授徒為飲水思源之計,乃結合義英勤習二堂之名為館號。館地分別設立在龍井、沙鹿、梧棲、彰化、苗栗等中部地區。宗師歷任台中縣議員、沙鹿鎮鎮長、中藥工會理事長、中醫工會理事長等職,教徒嚴正出眾者,已逾五千人以上。 二代祖師紀文龍;係宗師長男,自幼受宗師悉心調教,盡得宗師武藝真髓,於民國二十四年東渡日本求學畢業於經東兩洋學院,曾拜京都動靜館本部河本七段,習得柔道護身術,並習得拳擊、角力、劍道、鎗劍術等武技。返國後,綜合各種武術之長處,揉合義英勤習堂武術之奧理,而創立義英勤習堂科學化之新武術,繼承宗師遺志,掌管為義英勤習堂二代館長。 後來為探討武術真義,乃於1984年毅然獨身離鄉,涉足四角林深山中苦修武藝,每日觀察深山飛禽走獸乃至於松鼠穿梭採果之輕盈,山猿攀枝越澗之靈巧;重新將義英勤習堂做一番系統性的發展,使義英勤習堂武術邁向新紀元時代,由於推廣武術與生存必需進入大雪山,精心研究樹木與高崖瀑布、、此時將是義英勤習堂摔、打、踢、拿傳統武藝更成為獨具一格的神技。第二代館長紀文龍大師曾任:台灣省國術會常務理事.台中縣國術會創辦 理事長、國際武道研究協會範士、段級審查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角力協會榮譽理事長、中華國術榮譽九段國術大師、龍井真武帝君管理委員會主委、沙鹿玉皇大帝天公廟主委。(民國59年初稿,60年出版最新技擊法) 第三代館長紀崑煌師尊,幼少時與父(二祖)同作《最新技擊法》。6歲秉承本館創立宗師與二代館長武藝與各武技真傳;武術拳術高超。幾十年來,三代館長弘揚武術足跡遍及世界各國發揚國粹,如美國、夏威夷、法國巴黎、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各省)、澳洲、非洲、、、、,受術弟子除國內四眾外,歐、美、日本等海外學子亦多有慕名而來者。第三代館長紀崑煌大師曾任: 曾指導學生參加世界盃、亞運、亞洲盃、全國中正盃、區運、縣市級國術、角力、獅藝冠軍及前三名數 百次以上。學生保送大學體育系數百人以上。曾擔任中華國術第一屆至第八屆世界盃國術錦標賽國家代表隊教練及總教練。曾擔任角力總教練參加世界角力錦標賽獲獎數次。曾擔任中華武術獅藝總教練參加世界錦標賽獲獎數次;為台灣推廣獅藝與龍獅不餘遺力,後代子孫與門徒尊稱紀崑煌大師為台灣龍獅教父。 第四代館長紀錦成老師,1960年生於國術、道家氣功世家,3歲就被祖父和父親帶在墳場睡覺,修練百邪不侵之茅山術和陰山法,6歲習武精通太祖拳術、獅藝、博擊、民俗療法、氣功、道法;並擔任教職學得膠彩畫與書法、國畫等藝術,融合義英勤習堂與宗教藝術法,並創立本館民俗身心靈療法(紀藝法門),更添進義英勤習堂紀式一門武術歷代祖師技藝之傳承。第四代館長紀錦成老師曾指導學生體育田徑、角力、舞蹈、國術、獅藝比賽獲全國性、省級、台中縣市級前三名數百次以上。曾獲中華國術第三屆世界盃國術擂臺搏擊錦標賽亞軍、亞洲盃、全國中正盃、台灣區運動會國術搏擊、角力冠軍數十次,國家級運動教練、國家級角力教練、獅藝教練、武術七段、角力六段,曾任1992年奧運角力培訓教練。 出版:1989年出版紀藝門養生氣功一書、1990年出版運動傷害預防、1991年文字藝術玩測字。現任:台灣省膠彩畫協會永久顧問、台中縣幼兒體能委員會執行會長、全國義英勤習堂武術館第四代教練、中華龍獅運動協會秘書長與副理事長、中國風水協會第六屆理事、台中縣國武術協會總幹事、國際宗教協會封稱茅山鬼王(中文:茅魁)。台灣茅山目前已經傳承第五代許崴霖、紀冠綸、紀佳、馬譽明和海內外各地千人;等六代…也陸續成長。(紀藝五戒) 一、 尊敬師祖,服從師訓。(不妄語而誠信)不欺騙、不毀謗、不挑撥是非,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二、 盡忠盡孝,宣揚武德。(不喝酒重智慧)包括任何毒品鴉片等麻醉品和興奮劑。 三、 遵守禮義,敬老尊賢。(不邪淫重禮節)乃指夫婦以外任何男女或不正當之性關係,不得苟且。 四、 團結一致,互相合作。(不殺生而仁愛)不妄殺眾生的生命,仁慈則不犯戒。 五、 熱心訓練,有始有終。(不偷盜而義利)不巧取豪奪非分的財物為己有。 世英祖師神蹟與沿革簡介:文武雙全(武藝、醫術、茅山和陰山道術)、行善助人。祖師封神事跡頗為傳奇,祖師在台仙逝後有好幾次在中部沿海一帶之宮廟開辦聖事之時,若有遇到關於醫藥方面的疑難雜症與宗教陰邪難處理之時,祖師本著慈悲濟世心腸,附上乩身開立處方,然後就又離去,眾人都不知是何方神聖降臨。而第二代文龍祖師等弟子也紛紛都夢見感應到祖師之形象法身,應證結果才得知祖師已經封神。玉皇大帝授與祖師「世英」的封號是「蓋世英雄」之意思,以靈學角度得知為三峽清水祖師之護法神將之首,職司訓練天庭之天兵天將可享人間香火,故透過夢境降筆告知。其聖顯大多在苗栗、中彰一帶,供奉者均表示祖師十分靈驗,而外人無所得知。二代祖師令後代各掌門人發揚光大,並於(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慶祝聖誕千秋);目前擁有祖師的神像供養者;分別在台中縣、彰化、苗栗、桃園、台南、台北縣市、,美國、加拿大、大陸內地各省等地,紀藝法門尊崇供養世英祖師!
教派簡介 除非深入調查,不然很難詳悉諸教派的歷史,而且多數教派歷史失傳,叫人無從入手。 流民教 流民教通稱“鳳陽”,據說源自安徽省鳳陽府,教士們多不嫁娶,善使各種奇特的法術和幻術。他們到處流浪,以走江湖變幻術或賣藥為生,流民教符籙已逐漸失傳,門人不多。 茅山教 奉茅盈、茅固、茅衷為教主,尊稱為茅山祖師,與歷史上陶弘景所開創的上清派(後改稱為茅山宗)不同。本教以純修符籙為主,教徒眾多,遍布各地,教主誕辰為農歷五月初三、八月廿八日。
昆侖教 奉先秦時代的道家始祖老子(太上老君)為教主,尊稱他為昆侖山天尊。發源於廣東客家地區,教徒集中霹靂、北馬。教主誕辰為農歷七月初一。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師,其史不詳。除了修練符籙,亦重視六壬神算方術。教徒遍布北馬、中馬。教主誕辰為農歷三月十八日。 金英教 奉金英祖師、茅山仙師、潮源洞師為教主,尊稱三教祖師。歷史約300年,史料較完整,不過充滿神話味道,令人難以相信。據該教《羅浮山白鶴寺金英傳序》雲,金英成佛時,曾與金禪老祖結義為兄弟,後因金禪打破了玉盞琉璃盆,被佛主貶斥下凡轉世受苦,於是轉世為唐三藏,西域取經功成,回西天極樂,並前往探訪把守東河的金英。金英聞後十分高興,決定前往西域,途中於波羅沙甲遇合茅山三仙師之末師,不久又遇上七姑仙女最小的一位,即在潮源洞修行的潮源洞師,三仙一見如故,共結為教友,同往取道,後成為三教祖師。
金英教的開山始祖為林顯江,他原為廣東博羅縣羅浮山的客家道士,創教於清朝期間,曾收了佛岩寺的一位僧人陳飛龍為徒,由他把金英教傳播本邦。教主稱三教祖師乃以金英代表佛、茅山代表道與潮源代表仙也。他們的誕辰分別為冬至三天(冬至日起共3天)、五月初三與二月十五。教徒多在北馬、霹靂與吉隆坡等地。 南傳符籙派諸教門的入教弟子究竟有多少?目前猶無正式統計數目。不過,據我的初步估計,相信至少有2萬餘人,包括少數的印度與錫克同胞。單單在太平的拉律登縣估計約有2000餘名。
他們已不蓄發盤髻,不穿道服,與一般人無異,不知就裡者根本不曉得他們是符籙弟子。從中國南來且作道士裝束的符籙師,被尊稱為“道長”、“道士”,至於時下的符籙弟子,則稱“居士”較妥當。他們的數量遠超從事齋醮的道士,居我國各道派的首名。從事我國道教研究工作,絕對不可忽略南傳符籙派。
中華道教法師聯誼會主席-紀錦成教授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robat5212/1449671866-2427619346_n.jpg)
全站熱搜